玑。”请问这四种宝物中,哪一种跟动物无关。
如果你答“翡翠”,那么恭喜你,你答错了。
在古汉语中,翡翠并非指玉石,这两个字均从羽旁,原义肯定跟鸟有关,《说文解字》称:“翡,赤羽雀也翠,青羽雀也。原来,翡翠就是漂亮的羽毛。
大自然中,有些鸟类的羽毛,绚丽多彩、光华夺目。而古人捕捉这种美丽的小鸟又极不容易,因而一根翡翠羽毛,价伺黄金。
这些羽毛经能工巧匠之手,又可以制成华丽而贵重的饰品一会这就是“点翠”,一门已退出江湖很多年的古老工艺(1933年,中国最后一家点翠工场关闭)。
之前京剧程派大青衣刘桂娟晒点翠头饰的微博:“这一头点翠头面,十几年前买的,花了12万银两,今天即使是40多万人民币也买不到了,80只翠鸟翅膀下的一点点羽毛,经过点翠师傅的加工,变成有流动光泽的头面,小不褪色。每次演出,后台总会有化妆师或同行爱好者,专注的看它,赞不绝口。”
清代是点翠工艺的兴盛期,钿子、簪钗、头花、耳环都时兴采用点罩工艺,从宫廷到演艺界都风行点翠首饰。不过,甄嬛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清朝,如果是在宋代,嫔妃宫女使用点翠首饰是要受到责罚的,因为宋朝是禁用点翠的。
那么宋政府为什么要禁用点翠呢?
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宋初,永庆公主一的“衣贴绣铺翠襦入宫”,铺翠即点翠。宋太祖看到了,对她说:“汝当以此与我,自今勿复为此饰。”(你将这件点翠饰品交给我,以后不要再用点翠了。)
公主笑着说:“此所用翠羽几何”(不就一件饰品吗能用多少翠羽)
太祖说:“不然,主家服此,宫闱戚里必相效。京城翠羽价高.小民逐利,辗转贩易,伤生浸广。汝生长富贵,当念惜福,岂可造此恶业之端!”
宋太祖为什么会认为公主用了点翠就是“造恶业”呢?
因为点翠必须使用翠鸟(这是一种专门的小鸟,已经灭绝,跟现如今的翠鸟不同)的羽毛,据说一只翠鸟身上可供采用的羽毛只有二十八根,而且要活身取毛,才可保证翠羽的鲜艳颜色。一枚光彩照人的点翠饰品,背后其实沾满无数只翠鸟的血迹。
而以公主的身份,佩戴点翠饰品,很容易造成示范效应,引发时尚潮流,结果必然是“伤生浸广“,不知有多少翠鸟因此遭殃“今天人们希望女明星带头拒穿皮草,理出也差不多。
因而,宋太祖于开宝五年(972年)六月,下诏“禁铺翠”。
大观元年(1107年),宋徽宗重申“禁铺翠”的禁令:“今后中外并罢翡翠装饰。”
宋徽宗说:“先王之政,仁及草木禽兽,皆在所治。今取其羽毛,用于不急,伤生害性,非先王惠养万物之意。可令有司立法闻奏。”
在宋人看来,杀翠鸟取其羽毛,跟宰羊取肉的性质并不一样,人们吃肉是为了维持生命,而点翠是奢侈消费,是“不急“之事,为“不急”之事而“伤生害性”,显然有悖于传统的“仁政”理念。
宋政府出于“惠养万物之意”,立法禁用“翡翠装饰”,正如今天有的国家基于动物保护的人道主义立场,立法禁止皮草养殖、毛皮狩猎。动物保护者应该能理解“禁铺翠“的立法。
以今天的立场来看,政府出手禁止民间的侈靡时尚,恐怕有多管闲事之嫌。不过,也考虑到那是八百年前,那时候的政府还来确立“侈靡也是消费权利”之类的观念,所以时有“禁奢”之举,今人不妨同情理解之。
而我想特别指出的是,宋政府的“禁用销金铺翠”,有一点却值得称道:率先施行于宫廷,以带动民间风气从严要求贵戚之家,从宽要求一般平民。
绍兴二十七年(1157年)三月,高宗下诏:“朕惟崇尚俭素,这帝王之先务,祖宗之盛德。比年以来,中外服饰过为侈靡,虽累行禁止,终未尽革。朕躬行敦朴以先天下,近外国所贡翠羽六百余只,可令焚之通衢,以示百姓。行法当自近始,自今后,宫中首饰衣服并不许铺翠销金。”
为垂范百姓、展现决心,宋高宗叫人将外国进贡的六百多尾翠羽,拉到闹市上销毁掉。
同年八月十九日为懿节皇后生日,按以往的仪式,需要用到“翠毛浮动罗花五十枝,系铺翠镂金,真金纸制造”。
现在因为禁用铺翠、销金,高宗批准用“药玉假翠叶、漆金纸充代”,类似于用疏璃仿制替代点翠制品、用镀金纸替代真金叶。又立为惯例今后庆贺皇后生辰,“并依此所以点翠工艺分为北宋跟北宋之前,与南宋高宗之后,虽然外形类似,工艺相似,但实际的材料价值是完全不同的。
据说虽然北宋官方是明令禁止,但在民间依然很流行,尤其是在当时跟北宋并立的几个国家上层非常风靡。所以作为关键原材料的翠鸟近乎已经绝迹,加上工艺的失传跟八百多年的王朝交替,现如今已经没有北宋跟北宋之前的点翠首饰存在,最早也能见到大明时期。
不过大明
如果你答“翡翠”,那么恭喜你,你答错了。
在古汉语中,翡翠并非指玉石,这两个字均从羽旁,原义肯定跟鸟有关,《说文解字》称:“翡,赤羽雀也翠,青羽雀也。原来,翡翠就是漂亮的羽毛。
大自然中,有些鸟类的羽毛,绚丽多彩、光华夺目。而古人捕捉这种美丽的小鸟又极不容易,因而一根翡翠羽毛,价伺黄金。
这些羽毛经能工巧匠之手,又可以制成华丽而贵重的饰品一会这就是“点翠”,一门已退出江湖很多年的古老工艺(1933年,中国最后一家点翠工场关闭)。
之前京剧程派大青衣刘桂娟晒点翠头饰的微博:“这一头点翠头面,十几年前买的,花了12万银两,今天即使是40多万人民币也买不到了,80只翠鸟翅膀下的一点点羽毛,经过点翠师傅的加工,变成有流动光泽的头面,小不褪色。每次演出,后台总会有化妆师或同行爱好者,专注的看它,赞不绝口。”
清代是点翠工艺的兴盛期,钿子、簪钗、头花、耳环都时兴采用点罩工艺,从宫廷到演艺界都风行点翠首饰。不过,甄嬛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清朝,如果是在宋代,嫔妃宫女使用点翠首饰是要受到责罚的,因为宋朝是禁用点翠的。
那么宋政府为什么要禁用点翠呢?
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宋初,永庆公主一的“衣贴绣铺翠襦入宫”,铺翠即点翠。宋太祖看到了,对她说:“汝当以此与我,自今勿复为此饰。”(你将这件点翠饰品交给我,以后不要再用点翠了。)
公主笑着说:“此所用翠羽几何”(不就一件饰品吗能用多少翠羽)
太祖说:“不然,主家服此,宫闱戚里必相效。京城翠羽价高.小民逐利,辗转贩易,伤生浸广。汝生长富贵,当念惜福,岂可造此恶业之端!”
宋太祖为什么会认为公主用了点翠就是“造恶业”呢?
因为点翠必须使用翠鸟(这是一种专门的小鸟,已经灭绝,跟现如今的翠鸟不同)的羽毛,据说一只翠鸟身上可供采用的羽毛只有二十八根,而且要活身取毛,才可保证翠羽的鲜艳颜色。一枚光彩照人的点翠饰品,背后其实沾满无数只翠鸟的血迹。
而以公主的身份,佩戴点翠饰品,很容易造成示范效应,引发时尚潮流,结果必然是“伤生浸广“,不知有多少翠鸟因此遭殃“今天人们希望女明星带头拒穿皮草,理出也差不多。
因而,宋太祖于开宝五年(972年)六月,下诏“禁铺翠”。
大观元年(1107年),宋徽宗重申“禁铺翠”的禁令:“今后中外并罢翡翠装饰。”
宋徽宗说:“先王之政,仁及草木禽兽,皆在所治。今取其羽毛,用于不急,伤生害性,非先王惠养万物之意。可令有司立法闻奏。”
在宋人看来,杀翠鸟取其羽毛,跟宰羊取肉的性质并不一样,人们吃肉是为了维持生命,而点翠是奢侈消费,是“不急“之事,为“不急”之事而“伤生害性”,显然有悖于传统的“仁政”理念。
宋政府出于“惠养万物之意”,立法禁用“翡翠装饰”,正如今天有的国家基于动物保护的人道主义立场,立法禁止皮草养殖、毛皮狩猎。动物保护者应该能理解“禁铺翠“的立法。
以今天的立场来看,政府出手禁止民间的侈靡时尚,恐怕有多管闲事之嫌。不过,也考虑到那是八百年前,那时候的政府还来确立“侈靡也是消费权利”之类的观念,所以时有“禁奢”之举,今人不妨同情理解之。
而我想特别指出的是,宋政府的“禁用销金铺翠”,有一点却值得称道:率先施行于宫廷,以带动民间风气从严要求贵戚之家,从宽要求一般平民。
绍兴二十七年(1157年)三月,高宗下诏:“朕惟崇尚俭素,这帝王之先务,祖宗之盛德。比年以来,中外服饰过为侈靡,虽累行禁止,终未尽革。朕躬行敦朴以先天下,近外国所贡翠羽六百余只,可令焚之通衢,以示百姓。行法当自近始,自今后,宫中首饰衣服并不许铺翠销金。”
为垂范百姓、展现决心,宋高宗叫人将外国进贡的六百多尾翠羽,拉到闹市上销毁掉。
同年八月十九日为懿节皇后生日,按以往的仪式,需要用到“翠毛浮动罗花五十枝,系铺翠镂金,真金纸制造”。
现在因为禁用铺翠、销金,高宗批准用“药玉假翠叶、漆金纸充代”,类似于用疏璃仿制替代点翠制品、用镀金纸替代真金叶。又立为惯例今后庆贺皇后生辰,“并依此所以点翠工艺分为北宋跟北宋之前,与南宋高宗之后,虽然外形类似,工艺相似,但实际的材料价值是完全不同的。
据说虽然北宋官方是明令禁止,但在民间依然很流行,尤其是在当时跟北宋并立的几个国家上层非常风靡。所以作为关键原材料的翠鸟近乎已经绝迹,加上工艺的失传跟八百多年的王朝交替,现如今已经没有北宋跟北宋之前的点翠首饰存在,最早也能见到大明时期。
不过大明